截止10月31日,2017年上市公司三季報已經完成披露。10月24日,*ST華菱發布三季報顯示,2017年1月份至9月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0.86億元,同比增加62.7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72億元,為公司上市以來最優業績。公司第三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21.26億元,環比第二季度增加155.4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15億元,環比第二季度增加148.00%。三季度噸鋼凈利潤達463.97元,遠高于上半年的156.68元。
華菱鋼鐵三季報的業績不但創造了公司上市以來的最優業績,在全國26家普鋼行業上市公司中也是一份份外亮眼和搶眼的成績單。通過橫向對標顯示,華菱鋼鐵2017年第三季度和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在26家普鋼行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位,第三季度單季的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排名第2位,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和歸母凈利潤分別排名第3位和第4位。而從縱向對標,也可以看到2015年——2017年前三季度,華菱鋼鐵營業收入排名從第9位上升到了第4位;前三季度凈利潤從2015年的第22位,2016年的第26位,上升到了2017年的第3位。
營收和凈利潤這兩大重要指標進入行業前四,足以證明華菱鋼鐵目前在鋼鐵行業的地位、競爭力和位勢的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全年取得優秀業績已樂觀可期。而未來,在國家形勢和鋼鐵市場利好的大背景下,通過幾年來的結構調整、深化改革、提質增效,華菱鋼鐵競爭力大幅提升,邁入厚積薄發、振興發展的良好態勢,保持健康發展、效益增長、價值提升的能力已經構建。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深化改革厚積薄發
華菱鋼鐵堅持做精做強戰略,實施“深耕行業、區域主導、領先半步”的營銷理念。持續構建“以零缺陷質量管理為核心的精益生產體系、以集成產品研發為基礎的銷研產一體化體系和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營銷服務體系”,瞄準標志性重點工程和標桿客戶,以抓住市場需求輪動為切入點,適應和推動下游需求升級,以單品市場占有率、快速占領市場、市場容量、盈利能力為核心關注點,以項目制為抓手,公司產品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代表鋼鐵企業競爭實力的重點品種鋼,今年銷量突破600萬噸,占比達到38%,比去年提高6個百分點。在建筑、橋梁、造船、海工、高壓容器、油氣、家電、汽車等高端細分行業用鋼領域進一步擴大了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占有率,鞏固了“隱形冠軍”地位。比如,華菱湘鋼橋梁鋼、卡特1E系列用鋼、海工鋼同比2016年分別增長272%、215%、195%,核電用鋼新品種今年首次進入核電一級鋼板供應商名錄;湘鋼成為世界最大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的最大中厚板供應商,也是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的主要供貨商;產品成功應用于北極圈亞馬爾項目、神華寧煤煤制油項目、港珠澳大橋、首都新機場、亞投行總部大廈、深圳會展中心等標志性工程和重點項目。
華菱漣鋼高強極限薄規格品牌品種鋼優勢逐步形成,冷熱軋汽車用鋼、工程機械用鋼、中高碳鋼、耐磨鋼等拳頭產品迅速放量。薄規格耐磨鋼適應輕量化、高強、耐磨要求,做到了國內最強、最薄,達到了國際同類型產品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目前已完成國內全部大型自卸車企業的準入,市場占有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今年開發的火車車廂板Q450NQR1迅速占領高鐵市場;冷軋鍍鋁鋅板極限規格為國內獨家;3mm和4mm極限規格耐磨鋼處于行業領跑地位,全面供貨中國中集、新宏昌等標桿企業;耐熱鋼在2016年開發成功并實現批量訂貨后,今年又收獲韓國最大的耐熱鋼終端用戶——韓國國家燃氣公司的試用訂單;高強工程機械用鋼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可替代進口,斬獲2016年度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躋身當年鋼鐵行業十大“特優質量獎”行列。
華菱衡鋼在油氣用管、壓力容器用管、機械加工用管三大主打產品的基礎上,推進品種向高鋼級、高技術含量、高效益轉變。其中,海工用管應用于“藍鯨一號”可燃冰等高端鉆井平臺,壁厚≥64毫米的X100Q海洋樁腿支撐管目前為國內獨家生產;Φ711×63油缸用管供貨 “中國煤機行業第一品牌” 的鄭煤機,用于制造全球最高的液壓支架用缸筒;在高強度起重機臂架管領域,在國內率先研發出HSM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用時3個月做到了該領域全世界最高鋼級;高強高韌性的V140套管在國內鉆井環境最惡劣的塔里木油田成功下井,深度接近5000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殊扣HSM-2套管,批量應用于全國唯一的頁巖氣示范基地……
華菱安賽樂米塔爾汽車板生產的USIBOR系列高強超輕汽車鋼板,領先國內一代半到兩代的水平;S-in-motion高強度、輕量化汽車用鋼方案,可使汽車白車身減重27%,汽車全壽命周期減排19%,而全車身僅比鋁車身重11%。目前,已通過北汽車奔馳、沃爾沃、東風標志雪鐵龍、長安福特、一汽大眾等主機廠的產線認證;代表當今最高強度的2000MPa級別的高強汽車板,也即將在汽車板公司投入生產。與西班牙鋼材加工服務企業鋼寶利公司(Gonvarri)共同投資建成的華安鋼寶利,位于江蘇常熟、遼寧沈陽、重慶和湖南婁底的四家先進汽車用鋼工廠在年內同時投產。
近五年來,華菱鋼鐵深入推進內部改革、提質降耗和降本增效工作,全要素成本均大幅降低,實現輕裝上陣。比如人力成本,近五年來,精減用工近1.5萬人,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到今年年底,湘鋼、漣鋼人均產鋼接近1000噸,進入國內先進水平行列;物流成本方面,公司不斷加大水運比例、降低鐵路運輸成本,大宗物料運輸從以前20%的水運到現在幾乎100%水運,噸鋼物流成本下降50元/噸,每年節約8億~10億元;能源成本方面,公司不斷加大對國家鼓勵發展的余熱余壓余氣二次能源的高效回收利用,自發電比例由過去的20%上升至85%,居鋼鐵行業領先水平,每年降低成本15億元左右,減少500多萬噸碳排放;2018年年底,集團公司“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全部完成后,每年可節約費用3.1億元。
同時,華菱鋼鐵持續推進內部深化改革,全面鞏固加強企業黨建,大力弘揚“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和員工激勵機制,深入推進項目制,去中心、去層級、去邊界,扁平化、網絡化,調動一線員工的智慧和積極性,形成公司內部大眾創新;推進績效薪酬制度改革,實行全員薪酬與公司效益直接掛鉤,實行利潤提成獎勵機制、完不成基本任務免職的“強激勵、強約束”機制,激發內生動力;以抓住“關鍵少數”開展干部作風建設,形成了團結一心,凝心聚力、振興發展的良好企業風氣。
十九大“藍圖” 奠定發展基礎 改革紅利催生行業復蘇
十九大報告明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這是鋼鐵行業未來長期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鋼鐵行業將持續受益;國家在整治地條鋼的力度上持續保持高壓態勢,鋼鐵供需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業經營形勢持續好轉;建設美麗中國,發揮環保約束力,加快低端、不達標產能的退出,給高端鋼鐵制造創造更多生存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將帶動沿線國家對鋼鐵的需求,增加鋼鐵間接出口;實施鄉村振興計劃,未來中國新農村的發展建設也對鋼材市場需求提供了持續支撐。
鋼鐵行業經過近年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手抓去產能,一手抓技術改造,優質供給能力明顯提升。鋼鐵行業合規產能利用率基本恢復到合理區間,行業信心提振,而經過前幾年困難時期的磨練,倒逼了鋼企自身不斷進行內部降本增效、結構調整,企業競爭能力得到較大提升,盈利能力明顯增強。